苹果 Logo 的变化蕴含深意
前言:
很多人印象中苹果造芯的历史是始于 A4 处理器,实则不然。
苹果的“造芯梦”由来已久,其造芯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6 年的“水瓶座”计划。
而这近 40 年的苹果造芯历史,究竟有多么坎坷,本文将一一道来。
(一)失败历程
1,RISC 问世
1964 年,超级计算机 CDC6600 初步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理念运用于存储器载入/回存架构中。
紧接着的 1965 年,IBM 为了打败 CDC6600,开始启动“ACS-1(尖端计算系统)”项目。可惜三年之后该项目被搁置,但这期间却积累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技术及创新。
1974年,IBM 研究中心的 John Cocke 证明,计算机中约20%的指令承担了80%的工作,这就是 RISC 的核心概念。同年,IBM 801 项目在 John Cocke 的主导下开始了。
1980年夏,“蓝色巨人”研发的 IBM 801 初版问世,这是最早基于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微处理器开发的计算机,虽然“RISC”这个名词要等到 1981 年才出现。
IBM的成功,以及1981年“RISC”名称于学术性论文中问世,使得全球科技界逐渐掀起了“RISC 项目”的研发浪潮,其中 Acorn Computers 公司也不例外。
1985年,Acorn Computers 公司(ARM公司前身,1978年成立)推出了其第一款 RISC 微处理器——ARM1(命名源自“Acorn RISC Machine”缩写)。
2,苹果入局
1986年,成立十年的苹果公司,已经看不到乔布斯的身影了——在 1985 年的时候他被苹果 CEO 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联合董事会逐出了苹果公司。
乔布斯出局后,斯卡利开始对苹果的业务进行重组,其中就包括成立一个“高新技术小组(ATG)”,专门负责探索革命性的高新技术。
意气风发的乔布斯
而苹果的第一次“造芯”尝试,就始于 ATG。之所以苹果决定亲自“下场”,则是因为摩托罗拉的 68000 系列处理器太不靠谱了。
当初摩托罗拉该系列芯片刚问世的时候,性能在行业内是顶尖的,苹果也借助其强大的性能在 1984 年推出了极其经典的 Macintosh(初代 Mac)电脑。
但是,随着硅谷兴起的“RISC芯片热”,以及行业巨头英特尔的步步紧逼,摩托罗拉的芯片开发进度逐渐落后竞争对手,这直接拖累了苹果的产品竞争力。
因此,1986年,“水瓶座(Aquarius)”计划正式启动。苹果的 ATG 与 AT&T 的微电子部合作——苹果负责芯片设计而另一方则负责生产制造。
该计划中,苹果设计了一款“非主流”的四核处理器——其中非常大胆地采用了无高速缓存(Cache)设计!只保留了很少的片上内存,由软件管理存储。
芯片设计并非纯理论工作,而是要实打实转化为实用产品的基础工作,很明显,苹果的芯片设计工作陷入了“纸上谈兵”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1989年,折腾几年并烧光了几千万美元研发经费后,水瓶座计划还是被终止了。同时被终止的,还有一个“霍比特人(Hobbit)”芯片计划,该计划的芯片是准备用在苹果全新 PDA 项目——Newton上的。
造芯计划虽然失败了,但 Newton 这个项目还是要上的,于是苹果便注意到了 ARM 系列芯片。但是,Acorn 只是个小公司,苹果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才能安心使用该公司产品。
1990年十一月尾,Acorn公司剥离出所有知识产权和12名核心员工,并更名为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其中苹果出资150万英镑获得30%的股份(后来上升至43%)。
3,二次尝试
1991年,苹果拉上摩托罗拉和 IBM,一起组建“AIM联盟(Apple、IBM、Motorola)”——合三家之力共同对抗“ Wintel 联盟(微软和英特尔主导的电脑厂商联盟)”。
合作动机其实很简单——这三家皆被“ WIntel 联盟”压得喘不过气来,其中 IBM 在 PC 市场实在卷不过后起之秀康柏和戴尔,苹果和摩托罗拉这对组合更是惨败于微软和英特尔的“铁蹄”之下。
联盟形成后,IBM贡献了其基于 RISC 的高端芯片架构——POWER,而这个架构的鼻祖正是 1980 年研发成功的 IBM 801。至于联合研发的新芯片,则取名为“PowerPC”。
苹果加入的 AIM 联盟
此外,不管是上游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生产,还是中游的系统整合和测试,亦或是下游的组装和销售,皆为IBM的历来强项——在三巨头中可谓顶梁柱的存在。
至于摩托罗拉,贡献的除了芯片制造生产能力外,还有无线传输方面的芯片设计能力;苹果这边,则主司操作系统、电脑组装及销售。
1992年,联盟推出了第一款产品——PowerPC 601。该芯片继承了 IBM 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强大计算性能,更融合了摩托罗拉的顶尖芯片技术储备,一经问世便惊艳了世人。
1994 年,苹果推出了搭载这枚芯片的第一代 Power Macintosh 台式机,型号分别为6100、7100、8100。依靠 PowerPC 芯片强大的性能,苹果在初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销售成绩。但是,该架构芯片的一些“先天性”缺点却始终无法解决。
首先,超高性能带来的,必然是超高的功耗。假如该架构芯片是用在超级计算机上,一点问题没有;但若用在往轻薄化发展的个人电脑上,散热是绕不开的难题。
另外就是开发工具的缺失,导致软件生态不完备。还有昂贵的产品价格,直接制约着市场规模。在这三大缺点的阴影之下,顶着多重“光环”问世的新架构,此后渐受市场冷待。
(二)王者归来
1,力挽狂澜
1996年12月20日,苹果宣布将以 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乔布斯从苹果离职后所创立的 NeXT 公司,这便是随后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的契机(斯卡利已于 1993 年被逐)。
1997年,乔布斯重新当选CEO,但“此苹果”已非“彼苹果”——这时候的苹果在 PC 市场份额已从鼎盛时期的 16% 跌至 4%,且账面现金亏得只够维持三个月运营了!
在离开苹果的这十二年里,经历了世间沧桑的乔布斯,尽管仍然桀骜不驯,但已经变得务实了许多。
重掌苹果后,乔布斯首先就是停止了和微软的专利纷争,并主动示好,从而争取到了1.5亿美元的投资资金。
当然,微软并非“友善之类”,其之所以愿意帮助乔布斯,是因为乔布斯承诺会将微软的 IE 浏览器当作 Mac 的默认浏览器!如此屈辱的条件都能答应,微软自然乐于伸出援手。
有了救命资金之后,乔布斯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砍掉了绝大部分不需要的研发项和业务线。例如那个销量极差的“Newton”掌上电脑项目,便是首当其冲的被砍产品线。
同时开始大规模裁员,3000多人因此而失业。此外,乔布斯还决定将生产制造外包,从而使苹果专注于产品设计与开发。
改革完成后,乔布斯又开始了新产品—— iMac 电脑和 OS X 操作系统的研发工作。不过,研发完成之后还要准备测试和量产,苹果需要更多的资金。
上世纪 90 年代,ARM 借助低功耗芯片技术和“架构授权”模式,在业界混得风生水起,最终在 1998 年四月份,于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乔布斯惊喜地发现,斯卡利竟然给他留下了这么一份“大礼”!
由于使用 ARM 芯片的 Newton 项目已被砍,而且这时候的苹果公司又急需现金,于是乔布斯便在 ARM 上市后抛售苹果所持的股份。
最终,苹果在 ARM 公司的股份占比,直接降到了不到 6%——以此换来了数亿美元的宝贵现金。值得一提的是,在 ARM 上市前一个月,库克受乔布斯邀请入职了苹果公司。
很快,在 1998 年五月份,划时代的iMac G3发布(八月份上市),其独特的“果冻”外壳可谓是科技史上永恒的经典。这个“G3”之名,源自其所搭载的 PowerPC G3 处理器。
也是在这年,苹果成功扭亏为盈——在乔布斯的力挽狂澜之下苹果终于摆脱了濒临倒闭的困境!
同时,在“供应链圣手”库克的带领下,苹果的运营改革被持续优化,并奠定了往后供应链辉煌的基础。
2,改变世界
21世纪初,受“互联网泡沫”影响,2001年苹果又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2001年十月份,乔布斯发布了全新的iPod播放器产品。这款能够装入1000首歌曲且带“转轮”的小巧播放器,往后彻底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
2002年,苹果再次成功扭亏为盈,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
2003年,苹果发布了 Power Mac G5,命名方式还是老传统——因为搭载了 PowerPC G5 处理器。这是当时市场上第一款 64 位 PC,性能极其强劲。
但是,为了能够塞下这颗功耗极高发热量极大的处理器,当时的机箱内不得已加入了硕大的水冷系统,可以说是夸张至极了!
就这样的处理器,该怎么装进笔记本电脑?乔布斯想不明白,研发团队也无法解决。那么,就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了。
2005年六月份,乔布斯宣布,从2006年起 Mac 的产品将开始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
2006年一月份发布的初代 Macbook Pro,既是取代旧的 PowerBook G4 产品线之全新产品线,也是首批采用英特尔平台的苹果产品(同时转型的还有 iMac 产品线)。
在外人看来,这次乔布斯终于向英特尔认怂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其缓兵之计而已——苹果的“造芯梦”一直都在。
不过,造芯是一项极度烧钱的事业,苹果还需要在 iPod 式微之前开辟新的“现金奶牛”业务线。
2007年,初代iPhone横空出世,世人对其的惊讶程度丝毫不逊于 2001 年发布 iPod 时。而这次,乔布斯又成功了——初代 iPhone 的销量远超预期!
而初代 iPhone 所搭载的三星 S5L8900 处理器,正是采用了 ARM 架构的芯片平台。其实,三星与苹果的合作关系,最早起源于2005年一月份推出的 iPod Shuffle。
这款传奇播放器上搭载了三星的内存芯片,此后随着这款产品的大获成功,三星和苹果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有趣的是,当时苹果曾经找过英特尔商议移动处理器的事项,结果却被英特尔回绝了。后来英特尔的CEO欧德宁回忆道:“谁能想到他搞的这款手机销量会是(预期的)100倍?”
结合此后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惊人无能”来看,历史轨迹其实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2008年二月份,当乔布斯从文件袋中拿出那款,当时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 Macbook Air 时,发布会现场先是惊呆,紧随着直接就沸腾了——苹果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
假如当时还在用 PowerPC 架构的处理器,想做到这个厚度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苹果,也借助英特尔的力量,继初代 iPhone 之后,再次改变了世界!
自打乔布斯回归苹果以来,先后推出的iMac、iPod、iPhone和 Macbook Air,无一不是改变世界的电子产品,特别是iPhone的极大成功,成功让苹果的业绩实现了腾飞!
通过苹果的 2007 年报可得知,当年的营收已高达 245.78 亿美元,净利润更是高达 34.95 亿美元(往后连年增长)!“钱包”鼓起来之后,苹果便开始网罗“芯片英才”了。
3,网罗英才
2008年,苹果以 2.78 亿美元秘密收购了 Palo Alto Semiconductor(简称“P. A. Semi”)公司;直到当年四月尾,苹果才向外界透露这一消息。
这个以所在地“帕洛阿托”命名的初创(2003年创立)半导体公司,到底是何方神圣?其实,这个公司的价值并不在产品上,而是在于人才上。
该公司的创始人是硅谷“教父级”的大神人物——Daniel W. Dobberpuhl(丹尼尔·多伯普尔),早在苹果初创的 1976 年,31岁的他就加入了电子领域的传奇巨头 DEC 公司。
这位人称“大D哥”的传奇人物,领导设计了 DEC 公司名震一时的Alpha架构(1992年发布),后来又在 1995 年联合 ARM 公司打造StrongARM项目。
不过,随着1997年 StrongARM 项目被英特尔并购,他在 DEC 的职业生涯也走到了终点。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在英特尔“养老”,后面便选择了离职。
由于 StrongARM 项目的首席架构师出走,所以这个项目并没有带给英特尔很大的利益,于是在2006年英特尔将手机及手持设备芯片业务以6亿美元的价格整体卖给了Marvell。
1998年,DEC公司最终被康柏以 9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不过 Alpha 架构并没有受到“新主”的重视,随着康柏在 2002 年被惠普收购,Alpha 架构终被束之高阁。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弃子”在多年后竟然能够重焕新生!
2015年尾,中国的超级电脑——神威太湖之光正式启用,其“260核心(256个用在运算,4个用于资源管理)” SW26010 处理器,便是基于Alpha指令集的产物。
这足以证明其架构的简洁性与前瞻性,此外也从侧面证明了大D哥的江湖地位,下面说回这位传奇人物。
他离开英特尔后,就创办了 SiByte 公司。不过,这个公司在 2000 年被博通(Broadcom)以 20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大D哥彻底财务自由。
不过,2003年他又双叒从博通离职,并创立了 P. A. Semi;而那些 SiByte 的老部下们,竟也陆续放弃博通的职位,选择加入原老大的初创公司!
这些“老部下”中,就包含了人称“硅仙人”的 Jim Keller(吉姆·凯勒),这位传奇人物后来参与了苹果A4、A5处理器的研发。
离开苹果后,他重返 AMD(1998年他曾在 AMD 参与研发 K7、K8 架构),主持开发了全新一代的 ZEN 处理器,一举夺回处理器性能冠军宝座。后来他又加入了特斯拉,主持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个人名言:“我这个人没什么太大成就,只不过你们用过最好的CPU,都是我设计的。”大神彪悍的人生,闪耀灼目。
教父级人物的麾下肯定不止拥有一个大神部下,这里要说的“跳槽老部下”中还有另一个名为 Sribalan Santhanam(斯利巴兰·桑达南)的大神。
这位印度裔大神和“硅仙人”一样,都曾在DEC公司与大D哥共事过,后来也加入了SiByte。由于为人极其低调,故世人鲜知其存在。
但在研发专利方面,这却是不折不扣的技术狂人。据悉,20余年间,其提交的所有待审和过审专利共有32项!同时,他还是未来A13处理器背后的大功臣!
P. A. Semi 公司的“三巨头”已集齐,接下来苹果的目标定在了另一位阿拉伯裔大神——Johny Srouji(约翰尼·斯鲁吉)身上。
这位大神先是在 IBM 的以色列研发中心工作,后来被英特尔挖走;结果工作八年后又被 IBM 反挖回去,负责高性能计算芯片 POWER7 的研发。
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他又在2008年被苹果挖走了,还被直接任命为苹果芯片团队的领头人。后面,苹果的芯片团队将大展身手!
苹果芯片团队的灵魂人物
(三)“果芯”帝国
1,一鸣惊人
虽然苹果收购的 P. A. Semi 公司拥有一群善于研发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团队——天才工程师的人数高达 150 人!但是,创始人大D哥并非容易招抚的人物。
2009年底,大D哥带着几名骨干离开了苹果。所以,苹果的人才招揽与相关公司并购并没有暂停脚步,例如有位华人芯片大神——陈宗健便是此间加入苹果的。
2010年一月尾,苹果发布了初代 iPad,以及第一款自主设计的A4处理器。虽然这颗处理器仅仅只是三星 S5PC110(代号“蜂鸟”)处理器的魔改版本,但这只不过是苹果释放的一颗“烟雾弹”。
在发布自家首款处理器之后,仅仅过了三个月,Intrinsity公司就被苹果秘密收购了。刚好三星的“蜂鸟”处理器就是与该公司合作的产物——苹果“声东击西”的战略着实妙哉!
就这样,接收了 Intrinsity 公司的 100 多人团队后,苹果的芯片团队如虎添翼,研发进度大大加快。
也是在 2010 年,在业界有着“小库克”之称的苹果运营副总裁 Jeff Williams 赴台,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及其夫人共进晚餐,席间双方谈论了一起合作的可能性。
2011年三月份,乔布斯发布了 A5 处理器,这次的 CPU 部分采用了 ARM 的双核公版架构,得益于核心数的增加,性能较前代直接翻倍。
2011年十月份,多次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因癌症逝世,年仅 56 岁。此后,库克开始执掌苹果帝国,乔帮主对于“造芯梦”的执着,将由库克延续。
永远的乔布斯
2012年初,苹果确认已经收购了以色列闪存芯片控制器厂商 Anobit,据报道收购金额高达 5 亿美元。同时还在以色列开设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这是首个美国之外的苹果研发中心。
2012年三月份,苹果发布了首个带“X”后缀的芯片——A5X 处理器,这次主要是增加了 GPU 的核心数,以此换来了 GPU 性能的大幅提升。
2012年九月份,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苹果发布了第一代自研 CPU 核心的A6处理器!这代的自研核心被命名为“ Swift架构”,这个名字与“迅捷”相关,可见性能之强!
据内部研发人员回忆:“当时,我们团队在没有参考设计的情况下,从指令集架构到最终送交制造,只花了 18 个月。而且已经能在 iPhone5 上运行,几乎没有 bug。”
但更加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2012年 ARMv8 指令集才刚开始授权,苹果就马上调拨团队小组攻关基于该指令集的第二代自研架构。而且又是只用了 18 个月,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就完成了。
2013年九月份,苹果第二代自研(被命名为Cyclone架构,意思为“旋风”)处理器,同时也是世界首款64位移动芯片——A7处理器发布。苹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备胎”转正
到此为止,苹果的所有处理器还都是三星代工的;但是,台积电那边,可是一直没有放弃苹果这块超大“肥肉”的。
自打 2010 年初次会晤之后,台积电那边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扩充产能——几年时间总共投资了90亿美元扩建厂房和生产线。
后来,为了绕过三星的专利堵截(三星称只要用到其一项专利便法院见),台积电还部署6000人的豪华工程师团队赶工,帮助苹果解决 A8 芯片设计所涉及的代工专利问题。
最终,台积电破纪录地在仅仅 11 个月后就量产了“完美无瑕”的 A8 芯片,三星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苹果 A8 芯片大单就此流失,并目睹 2014 年九月份的 A8 处理器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A8 核心的第三代自研架构被命名为Typhoon(台风),而台风这个音译多少和台湾有点关系,结合台积电代工的联系,可见苹果芯片架构命名的有趣性。
同时发布的还有初代 Apple Watch,该智能手表搭载的便是苹果自研之S系列芯片开山之作——S1处理器,这意味着苹果正式进入可穿戴芯片领域。
而搭载 A8 处理器的 iPhone6 系列手机,之后的市场表现直接“亮瞎”了分析师的眼睛——史上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因此而诞生——到 2019 年停产之时全球已售出2.5亿台!
由此可见三星的损失有多大!于是三星不再重点发展 20nm 节点工艺( A8 处理器采用的便是这代制程工艺),而是大力开拓下一代的 14nm 节点。
2015年,三星 14nm 制程工艺开始大规模量产,而在这年台积电仅量产了 16nm 工艺!苹果见状,便分了2/5的订单给三星——只要技术够先进苹果不介意吃“回头草”。
就这样,2015年发布的 A9 处理器,就分为了两个代工版本。而这次的第四代自研架构,命名就更为狂放了——直接给了“Twister(龙卷风)”的名字。
而有着霸气架构命名的 A9 处理器,也确实没有让苹果的芯片团队失望,其性能提升幅度堪比划时代的 A7 处理器!搭载这颗芯片的iPhone6S系列也因此成了一代神机!
不过,在苹果笑开花的同时,三星却哭了。因为事后大家发现台积电代工的芯片版本竟然在能耗方面,较三星代工版本有着 30% 的优势!这个事件,此后被称为“芯片门”。
“芯片门”事件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此后持续发酵,最终苹果官方被迫发声:称这两个芯片版本的差异不会超过3%——那也就是说官方都承认两个版本有差别咯!
于是,人们开始学习“热心网友”发布的教程(上图),以区分买到的新手机搭载的到底是台积电版本还是三星版本的芯片,三星代工芯片版本的手机迎来了一波“退货潮”。
经此一役,台积电分别坐拥苹果的100%信任和市场检验的“合格证书”,正式从苹果“备胎”转正;同时也彻底捏碎了三星的“夺回苹果”之梦,从此在芯片代工领域一路狂奔再无敌手。
3,正式决裂
2016年九月份发布的 A10 处理器是个过渡产品,采用了“2+2”的CPU架构设计:具体分别为 2 颗 Hurricane(飓风)大核和 2 颗 Zephyr(微风)小核,四核不能同开。
假如这场发布会就只有 A10 处理器和 iPhone7 系列的话,并不能在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重点是同时发布的一款极特别产品——AirPods。
这款耳机革命性的特征为舍弃了以往市面上蓝牙耳机的那根传输线,通过苹果自研的 W1 芯片,实现了蓝牙信号监听,大幅提升了延迟、降噪、续航等各方面的体验。
苹果通过其强大的芯片研发能力,重新定义了“无线蓝牙耳机”这个产品,也直接掀起了消费电子市场的又一场革命!
2017年九月份,再次令世人惊叹的时候到了——苹果发布了全新的 A11 处理器。这次不仅首次加入了神经网络引擎,还集成了苹果的首个自研GPU!
而且,这次采用了全新的自研“2+4”CPU架构:包含 2 颗 Monsoon(季风)大核和 4 颗 Mistral(北风)小核,六核可以同时运行,多核性能直接暴涨!
此后发布的 A12、A13 和 A14 皆为同样的 CPU 架构和 GPU 架构,而其中又要数 A14 最为重要,因为 2020 年十一月份发布的M1处理器便是以其为基础研发的。
从 1986 年苹果开始造芯计划,到 2020 年 M1 问世,整整过了 34 年,苹果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桌面级处理器!
这颗 M1 处理器,在 A14 的基础上,CPU 方面增加了两颗 Firestorm(火风暴)大核,变成“4+4”架构,同时将大小核的主频调高;GPU 方面则是核心数翻倍至八核!
这颗处理器和手机芯片类似,采用了 SoC 设计,以超高集成度提升性能和能效。同时,还采用了统一内存架构,通过统一的内存池可以带来低延迟和高带宽的运行环境。
至于 M1 的 CPU 单核和多核性能,简单来说就是介于英特尔的 i7 和 i9 之间;而且,拥有强悍性能的同时,这款处理器的功耗还明显低于同级别的X86架构处理器!
纵横捭阖半个世纪,脚下全是挑战者尸骨,后来又做了多年“牙膏厂”的英特尔彻底傻了——“恋爱”长跑十五年终究留不住苹果“女神”!
而这款 M1 处理器只是个开始,往后苹果的芯片团队继续攻城拔寨,又陆续推出了 M1 Pro、M1 Max、M1 Ultra 以及 M2 等芯片。
当然,质疑之声还是不少,毕竟苹果在桌面级处理器领域,失败了可不止一次。但是,苹果电脑的销量,是不会骗人的。
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头部的 PC 厂商销量皆大涨;可是到了 2022 年,随着疫情的退潮,全球销量前五名中,苹果(排名第四)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部前三名的销量下跌幅度全部超过了 15%,可谓惨不忍睹!
如今 M 系列处理器暂时站稳了脚跟,而高通也在最新的骁龙8 Gen2 之GPU性能方面,给苹果下了“战书”;相信接下来的 A17 会重振 A 系列雄风,不再像 A16 那样“躺平”了。
苹果造芯的最终目标便是桌面级市场
尾声:
假如乔帮主还在世的话,看到如今苹果终于可以不再依靠英特尔并拥有自身的“芯片帝国”时,心里会首先想起哪款产品呢?或许 iMac、iPod、iPhone 这几者皆有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初代iPhone居功至伟。正是这款划时代的产品降世,以及后继机型的贡献,苹果才拥有了芯片设计行业的“入场券”——源源不断的强大现金流。
此后,iPhone 那逐年大幅增长的销量又为苹果赢得了台积电的全力支持,进而反哺 iPhone 的净利润率,从而获得更多的研发资金;周而复始,良性循环,最终成就了M系列芯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