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乌林一线之决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也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着名的一场,并且是第一次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一 双方兵力:

曹操(宣称大军800000人)-实际约250000人(实际曹操主力中原军190000人(其中60000人为精锐青州兵)、荆州刘琮降兵约70000人。

刘孙联军-约50000人,孙权30,000人,刘备(含刘琦)20,000人,其中关羽8,000人左右。

二 战役前期:

曹操方面: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208年(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准备向南用兵:

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实际上做了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马超的威胁;

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5制造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208年秋七月,曹操集合军队于许昌,准备乘破袁绍之势南击刘表,以下荆、吴。

8月,荆州牧刘表病逝,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派骑兵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

另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护张辽、于禁、张合、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

九月,曹军到达新野(今属河南省)。

刘表之子、继位荆州牧的刘琮知道此消息后,接受了蒯越及傅巽等游说:“若备不足御曹公,则虽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则备不为将军下也”,投降曹操。

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北半),刘琮却不敢告知已向曹操投降,刘备亦一直不知道曹操南下。,

直至曹操到达宛的附近时才发现,于是派亲信询问刘琮,此时刘琮才派宋忠通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在南渡汉水至襄阳时,刘备麾下诸葛亮曾劝他攻刘琮夺襄阳,但刘备不忍心进攻刘表之子,继续南行,另派关羽率船队从水路前进。

然而,荆州十余万人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大大减慢刘备军队之速度,只能日行十多里。

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走江陵(故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但刘备不愿意。

刘备向南退却后,刘琮麾下王威劝刘琮反口,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问鼎中原,但刘琮不采纳。

当时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储、器械等,来到汉水的曹操听到了刘备南退的消息,恐怕刘备得到江陵军实。

于是派乐进守襄阳、徐晃守樊城,而自己则放弃辎重,亲与曹纯、曹休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讨刘备。

追了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的曹军在长坂(今荆门南)追上刘备,当时刘虽有十多万人,辎重数千,但被甲士兵少,一触即溃。

刘备弃妻子及百姓,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的曹纯夺得刘备的辎重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夫人,收其散兵部众。

张飞率领二十余骑断后,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叫喊:“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曹军无人敢近,刘备得以逃生。另一方面,有人见到赵云向北走,暗示赵云投曹,刘备却擿手戟断言“子龙不弃我走也”,最后赵云成功将甘夫人与仍是婴孩的刘禅救出。

曹操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他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

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封侯者就有十五位,又擢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而益州牧刘璋见曹操已得荆州,于是遣兵三百送礼予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

曹操以接收回来的荆州水军,准备东征刘备,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

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孙权自会来降,但是曹操没有接纳。

休整约两个月后,曹操就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顺江东征。

孙刘方面:

刘表去世时,鲁肃向孙权进言找刘备等人结盟,借为刘表吊丧之名往荆州,实际上探听刘备及刘表旧部等人的意向及消息。

鲁肃到达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闻知曹操南下,于是晨夜兼道;赶至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出。

鲁肃北走,在当阳长坂与刘备相遇询问去向,刘备打算到苍梧投靠旧友吴巨。

鲁肃则说明孙权的意向和实力,陈说成败关键,邀请刘备加盟孙权合力对抗曹操,刘备听后大甚欢悦。

鲁肃又告诉诸葛亮其与诸葛瑾是朋友,于是立即交为好友。

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会见孙权,跟随鲁肃回柴桑,之后进往鄂县樊口。

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曹操形势甚盛,送孙权劝降书,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恐吓意味极重。在军事会议上,孙权打算与曹操决一死战,

但张昭、秦松为首之东吴群臣皆劝孙权投降,议论:“曹操如狼似虎,借托汉朝丞相名衔,挟天子以征四方,动用大汉朝廷名义出兵,如果抵抗则是名不正言不顺;将军对抗曹操只能依赖长江,而曹操新得刘表水军,已占长江,沿江驻有步兵,曹军水陆俱下,已与我方共有长江天险,而曹军势力强大,江东寡不敌众,没有能力抵抗。不如迎接曹操。”

鲁肃趁孙权离席如厕更衣之际,追到屋宇下,孙权知其意,执鲁肃手问:“卿欲何言?”。

鲁肃先指出众人之议不足图大事;又说他自己迎接曹操,仍可官至州郡,再反问曹操如何有地方容下曾为一方之主的孙权。

孙权很高兴鲁肃与自己意见一致,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鲁肃于是提议与刘备联合,并再建议召回往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

诸葛亮到东吴后用激将法问孙权:“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孙权反问诸葛亮为何刘备不投降,诸葛亮说:“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刘备)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孙权怒说自己“不愿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而受制于他人(曹操)”,心意已决。

孙权又反问刘备新败之后,又如何能对抗此灾难?

诸葛亮说:“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然后分析出曹操的败处:

1曹操劳师远征,快速行军,士卒疲惫;

2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荆州新降军民并非心服曹操。

诸葛亮结论如果刘孙联合必破曹军,并成鼎足之形,孙权大悦。

周瑜回来后请见孙权,分析了曹军实际力量,说道:“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骑八十万,各自被震慑而且恐惧,不再考虑其虚实,便发出投降议论,是非常无谓。

如今以实际情况校量,曹操他所率领的中原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疲惫已久;所得之刘表军队,最多亦只有七八万罢了,而且还心怀狐疑。

用疲惫染病的士卒指挥犹豫不定的大军,人数虽多,未足畏惧。有精兵五万,我就足够制止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

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卿说到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带自己的打算,非常让我失望;

只有卿与子敬跟孤想法一致,此是上天让你二人辅助孤也!五万兵难以在一时间凑合,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军械都已经办齐。

卿与子敬、程公就率先出发,孤必当继续派出军队,会多装载物资、粮饷,为卿作后援。

卿能够对付曹操就跟他决一死战,倘若交战不利,就撤回到孤此处,孤定当与孟德决一死战。”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策略,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兵沿江而上,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

三 参战人员

曹操军方面,部署情形,如下:

长江方面,自江陵出发向夏口前进:

汉丞相冀州牧曹操

军师荀攸

长吏陈矫

太中大夫贾诩

丞相军师祭酒董昭

军师祭酒王粲

丞相西曹掾陈群

丞相东曹掾徐宣

参丞相军事华歆、王朗、裴潜、刘廙、桓阶

虎骑宿卫军许褚

豹骑宿卫军曹休

龙骑宿卫军曹真

荆州水军都督蔡瑁、副督张允

横野将军徐晃

长水校尉任峻

汉江方面,自襄阳出发向夏口前进:

讨逆将军江夏太守文聘,率襄阳水军

丞相主簿赵俨

奋威将军程昱

丞相军师祭酒杜袭、袁涣

虎威将军于禁

荡寇将军张辽

平狄将军张合

平虏将军朱灵

折冲将军乐进

扬武将军路招

奋威将军冯楷。

孙权、刘备联军方面,如下:

孙权西征军

左都督周瑜

右都督程普

赞军校尉鲁肃

丹阳都尉黄盖

承烈都尉凌统

当口令甘宁(丁奉、苏飞属之)

横野中郎将吕蒙

中郎将韩当

宜春县长周泰

奋威校尉全琮

鄂县长胡综

督军校尉吕岱

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孙贲

定威校尉陆逊

武猛校尉潘璋

扶义将军朱治

裨将军彭泽令吕范

功曹庞统

刘备军:

左将军豫州牧刘备

从事中郎麋竺、麋芳

长吏孙乾、简雍

主簿刘琰

给事伊籍

尚书刘封等,屯樊口城

偏将军关羽,屯夏口

中郎将张飞,屯鲁山

奋威主骑尉赵云,屯樊口

江夏太守刘琦,守平靖、武胜、大胜三关及应城、应山

参军诸葛亮,前往江东游说,后随周瑜军队返回

四 决战之时

周瑜率领的水军在水上前进,而刘备在樊口等待,然后两军水陆并进,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

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在沿江东弄时,遭遇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

曹操不得不将军队“引次江北”,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将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瑜采纳,即时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

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举帆,顺风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

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黄盖中流矢,堕寒水,后为韩当所救。

孙刘联军乘势率轻锐横渡长江,雷鼓大震,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穿过云梦大泽,向江陵方向退却,遇泥泞,道不通,死者甚众,刘备追之不及。

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一直在南郡防守直到后来接应败退的曹操,而以满宠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大胜。

五 战役后续

赤壁决战后,曹操带兵退回北方,从此致力经营北方,终生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无法短时间内统一海内。

而孙刘联军乘胜进攻曹操荆州之地。为了打通进攻江陵的通道,孙权占领了江夏郡南岸的沙羡、鄂县、下雉等地。

周瑜要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两军隔江对峙,未有交锋。

刘备见曹仁粮食多,向周瑜提出分张飞和一千人跟随周瑜,向周瑜要二千人断曹仁后路,如此前后夹击就可以逼退曹仁,周瑜听从于是分二千人给刘备。

周瑜派遣甘宁袭取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刘璋与曹仁的联系断绝。刘璋原本派袭肃等趁临江郡空虚夺取了秭归、巫县,但甘宁到后,袭肃即率三百军投降。

曹仁分兵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听从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

吴军先锋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差点丢了命,后来曹仁突入救出自军。

十二月,孙权为了减轻周瑜等在荆州之压力,亲自率尽余的军力围合肥,分兵派遣张昭攻九江之当涂,向曹军施压力。

围城数十日无法攻下,最后听从张纮之言退兵。

江陵方面周瑜亲自跨马?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于是后退。

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击退曹仁。

刘备撤出江陵,之后在孙曹交战间乘机出兵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投降。

战后,刘备另派遣关羽阻绝曹仁北逃道路,但与徐晃、满宠交战未果,乐进、江夏的文聘增援反攻汉津,击退关羽。

汝南太守李通率众来击关羽,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援曹仁军,勇冠诸将。

但最终一年后,无力再战的曹仁被迫撤退,周瑜进驻江陵。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

周瑜分公安给刘备屯驻。而刘备上表以刘琦为荆州刺史,并拔擢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使得自身实力迅速扩大。

六 曹操失败原因

1时机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彻底击溃刘备,错过了战机。

詹士模认为,曹操战败后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指慨叹没有采用攻袁氏兄弟时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之策略,所以曹操应等待孙刘联盟生变。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进攻时机正确,胜负是天为之运数。当时关西有韩遂、马超,曹操不得久留荆州。

而曹操“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又评曰:“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

又言,后来曹操击破汉中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于曹操不用刘晔之计,未有把握时机突袭蜀地,后更在汉中之战失利。

2疫病

曹操将失败原因归于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见于《江表传》,陈寿亦多次提及曹军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

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

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

曹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免疫力。

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陆军主力来自北方,荆州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3气候

在远流出版,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东南风。

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疾如风与侵略如火。

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

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

赤壁东南有幕阜山脉,乌林西北有云梦大泽,当天气放晴后之夜晚,因山地散热快,湖泽散热慢,温差对流可能会逆吹东南水陆风与下降风,由冷山地(东南)吹向暖湖泽(西北)。

冬天逆吹东南地形风此一点是北方长大之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之地利。

4战线

曹军另一个战略失策是战线太集中。曹操将大军兵力集中用在于乌林一个方向上与东吴决战,如此便可被东吴利用地利与水军优势一举击退,一旦曹军被火攻,则全军溃败。

此后曹魏亦曾数次南击均无法取胜,直到西晋针对东吴弱点采取兵分多路进攻之策略,令东吴首尾不能相顾,彻底发挥兵力优势压倒对手,而取胜灭吴。